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

螢幕選購前速讀

TN,VA,IPS

反應速度:TN > IPS、VA
對比度:VA > TN、IPS
色彩精準度:IPS > VA > TN 

解析度

目前市面上螢幕的比例一般都是16:9,解析度的規格主要有:
1920x1080 (FHD/ 1080p)
2560x1440 (QHD/ 2K)
3840x2160 (UHD/ 4K)
  
一般來說,27吋或以下FHD基本上夠用。
基本上,同樣螢幕尺寸,解析度越高,螢幕可以同時看到較多的視窗程式。所以有此需求,例如寫程式或看股票,又不想用多個螢幕,可以選高解析度。 

反應速度(4ms,1ms)

液晶螢幕後面背光(LED)有RGB三種光,前面靠液晶(LCD)翻轉來控制每個像素點顯示的顏色;而所謂的「反應速度」,就是指液晶螢幕裡面液晶翻轉的速度,簡單來說,就是從上一張圖換成下一張圖的速度。

刷新率

指螢幕每一秒可以顯示多少張畫面,一般1080p,60fps的電影最高每秒60張影片。所以如果只是看電影,基本選60Hz刷新率即可。如果是玩遊戲,才有可能需要144Hz。

FreeSync(AMD), G-Sync(NVIDIA)

簡單來說就是假如螢幕是144Hz(每秒114張),但電腦出來的影像每秒只有60張,FreeSync會把他們做最好的搭配。需要留意的是要顯示卡有支援,不過如果反應速度快或刷新率高,基本上殘影也看不出來。

色域

簡單來說,輸入設備(例如相機或攝影機)會記錄顏色資訊,在相機選單內都會有一個可以設定AdobeRGB或sRGB的選項,它就是色彩空間,而色彩空間又稱色域,是指色彩所能呈現的範圍。

常見的色彩定義技術有sRGB, NTSC , AdobeRGB, DCI-P3(廣色域)。一般來說,Adobe RGB比起sRGB還要擁有更寬廣的色彩範圍(多出35%)。但問題來了,輸入端紀錄再詳細,輸出端例如螢幕或印表機解不出來也沒用。就好像告訴一個小孩很深的道理他也不懂類似。最通用的還是sRGB,所以一般的螢幕都會支援sRGB和NTSC,支援的程度是百分比,越高越好。

隨著科技進步,現在很多顯示器sRGB所能夠表達的色彩範圍愈來愈大,其色域已經慢慢逼近 AdobeRGB 。

到底哪種 RGB 空間最「好」?
真正的玩家,會根據輸出設備(顯示器、印表機…等)的條件,分別挑選「適當」的 RGB 空間。


8bit 與 10bit 面板的差別

8bit 與 10bit 面板的差別是在於色階的表現
2^ 24 = 16M(1677萬色)
2^30 = 1073M(10億色)

至於殘影
就要靠120Hz




補充:
這些數字就我而言不過是理論值、實驗室中有用
推銷產品時可以用來騙騙消費者, 賣更高的價格有用
實際使用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...
1. 99.99%的使用者在看畫質十分不出來16百萬色與10億色的畫面差異, 大概只有專業的色差儀器才測得出來
2. 訊號源本身就沒有這麼高畫質解析度, 拍攝過程中沒有這種畫質, 後續就只能用模擬的方式來做出來
3. 大部分的訊號傳輸過程都是類比訊號(同軸、S端子、色差...), 隨便一點點的雜訊都遠遠超過數個色階
比較好的數位傳輸HDMI也要到1.3版以上才支援...